春寒料峭的三月,楊河鎮楊河村特困供養老人杜道發的骨灰在村干部付遠菊的操持下安然入土。這位無兒無女的七旬老人,在生命最后八年里,因一位基層干部的堅守,體面地走完了人生旅程。
八年如一日的“編外女兒”
2017年,初到村委會工作的付遠菊與肺氣腫患者杜道發結緣。面對老人渾濁的藥瓶、漏雨的屋頂和孤寂的生活,她主動擔起“生活管家”職責:將每日藥物分裝標注,定期更換廁所防滑墊,修繕漏雨房屋,甚至幫老人種菜遛狗。在老人珍藏的鐵盒里,2017至2024年的醫藥票據按年份碼放整齊,每張泛黃的慰問卡都記錄著這段超越血緣的親情。“小付比親閨女還貼心”,鄰居們如是評價。
生命終章的溫情托舉
2024年12月8日,杜道發病情惡化。付遠菊連夜護送其入院,墊付押金、協調治療,在病床前連續守候三個月。醫護人員回憶:“她每天村委會和醫院兩頭跑,邊處理村務邊照料老人。”老人彌留之際,她緊握著他的手低語“杜叔不怕,我在這兒呢。”這句承諾最終化作2025年3月13日的臨終陪伴。
文明底色的生動注腳
從更衣凈身到操辦后事,付遠菊以“女兒”的身份完成最后送別。這種“生命全周期關懷”并非個例——在高土壩社區,干部自費為住院老人安排病床護理;在高家池村,干部為集中供養老人置辦全套生活物資;在峰坦村,干部每周為五保戶上門打掃衛生。